科學設置組訓“套餐” 助力提升訓練質效
——專家解讀考核課目輔助練習
■郭文淼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吳 旭
對基礎體能考核課目,部隊官兵關注多、練得多。這次調整增加了考核課目輔助練習,主要出于什么考慮?這些練習怎么使用?我們一起來聽有關專家的解讀。
問:請問增設輔助練習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答:增設輔助練習類似于近年來流行的“運動處方”,主要是針對部分單位“把考核課目當訓練課目練”造成的軍體訓練內容枯燥、方法單一、質效不高等問題,對應每個考核課目為官兵提供針對性訓練方法指導。從效果的角度講,我們希望達到3個目標:一是提高考核課目成績,通過科學的方法幫助官兵提高單個課目和整體考核成績,既夯實部隊體能基礎,也減少投入、提升效益;二是普及科學訓練理念,改變“以考代練、以跑代練”的現象,讓組訓骨干和受訓官兵掌握軍體課目的要素解構和模塊化組訓,增強軍體訓練活潑度和吸引力;三是滿足官兵訓練需求,讓不同能力層次的戰友找到適合的“運動套餐”,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個性化訓練。
問:請介紹一下輔助練習設置的內在原理?
答:綜合現代體能訓練方法和循序漸進原則,專家組研究形成“激活功能—退階進階—強化力量”的設置思路,每個課目對應設置5組輔助練習。首先是1組運動功能的激活動作,使參與運動的關節、器官、肌肉做好準備,更好地建立正確動作模式、減少損傷風險。其次區分難度設置3組與考核課目模式相同的動作練習,可以稱之為退階、進階和突破。最后1組是針對相關肌群的力量訓練,這也是目前官兵在訓練中比較容易忽視的環節。如果缺乏相應的力量,重復練簡單的動作很難有效提升訓練成績。
問:請問輔助練習在訓練中如何使用?
答:顧名思義,輔助練習是起輔助作用的,又對應每個考核課目,各級組訓部門和官兵使用時應注意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對癥下藥”,即哪個課目薄弱,就使用對應的輔助練習,進行針對性補差訓練。二是“因材施教”,即根據自身水平選擇難度適宜的動作,逐步提升難度、提高成績。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訓練方法沒有唯一性,戰友們也可以將輔助練習的相關動作融入自己的訓練計劃中,沒必要完全照搬;對于成績不佳的戰友,還是建議比較完整地使用輔助練習。
問:增設輔助練習是否會增加官兵的訓練負擔?
答:設置輔助練習的出發點是“賦能”,不是“增負”。首先,輔助練習是訓練方法的參考,不是訓練課目,更不是考核課目。其次,去年我們組織官兵進行2個月試訓,官兵反饋輔助練習實用有效,提高訓練成績效果比較明顯。以中部戰區某部為例,使用輔助練習的實驗組官兵較之按原來方法訓練的對照組官兵,仰臥起坐、3000米跑、引體向上、30米×2蛇形跑的成績都有明顯增幅。在同等訓練資源的情況下,體能訓練效果更明顯。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僅沒有增加訓練負擔,而且有利于“減負”。
問:增設輔助練習對訓練保障的要求是否更高了?
答:設置輔助練習時,專家組充分考慮了對保障的要求,主要是基于部隊現有的場地器材,配合一些徒手動作和彈力帶等小器材進行訓練,沒有需要新增的大件器材。
(解讀專家:張錦賢、劉玉甜、李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