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兒童講好英雄故事
葛競(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兒童文學作家):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樹立人生目標,不斷尋找他未來希望成為的那個人。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一個個英雄形象,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顆閃光的種子,英雄面對困難的頑強,面對挑戰的勇氣,永不放棄的堅韌,都會深深影響孩子的成長。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這樣經典的英雄形象,比如“小兵張嘎”。嘎子這個英勇抗日的少年形象,其特有的精神光彩使之成為一代代小讀者們親切的伙伴、崇拜的英雄。
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也在呼喚著與時代同前進的英雄。這需要兒童文學的創作者對時代和身邊正在發生的巨變有更多的關注。中國人的英雄精神,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積淀,煥發出更為奪目的光彩,其中有中國自古有之的自強不息、永不言棄,又有當代中國人的創新探索、勇于突破。
如何更為立體地塑造彰顯時代精神的中國英雄形象,是我在創作《中國航天員——太空追夢人》(黨建讀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2019年4月)時思考的問題。
一代代航天工作者用他們的智慧與毅力,對宇宙太空的無限好奇和探索精神,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開啟了探索太空之路;他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突破,讓中國航天事業躋身世界前列,令人驚嘆,更讓人振奮。今天的孩子視野更加開闊,為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寫出作品的新意,我特別注意將時代特征融入其中。作品中既有我國航天最新的發展,比如神舟十三號、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擁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又細致描寫了我國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的細節和趣事——例如怎樣開設天宮課堂、給地球上的孩子講課,怎樣在空間站布置屬于自己的小空間……這些故事就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孩子們在充滿好奇地閱讀故事的同時,也讓這些英雄變得更加親切。
兒童文學有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面對的是小讀者,讓英雄更加貼近孩子的心靈,需要將兒童的視角帶入創作。
《中國航天員——太空追夢人》選擇了很多航天員小時候的故事。在英雄和小讀者同齡的時候,經歷了怎樣的成長過程?這往往能引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第一位飛上太空的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從小性格內向,身體素質一般,父母為了讓他增強體質,帶他爬山游泳,鍛煉了身體,也培養了開朗的個性。青少年時期,對藍天的渴望讓楊利偉有了飛行的夢想。通過努力學習,他先是成為了一名飛行員,而后又被選拔為航天員。孩子跟隨英雄的成長歷程,一步步走近了英雄,從情感上理解了英雄。在這樣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讓英雄故事給現代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帶來啟發,真正與小讀者的心靈展開對話。
在一次閱讀活動上,有個小讀者說,他對《中國航天員——太空追夢人》中的一個細節印象非常深刻:那是關于一個小小的紅色按鈕的故事。航天員們的訓練非常艱苦,他們在深深的水槽中進行水下失重訓練,用離心機進行超重耐受適應性訓練,每項訓練都在挑戰人的生理和心理極限。訓練時,航天員手邊會有一個紅色按鈕,當感到承受不住的時候就可以按動按鈕,讓訓練暫停。但這么多年以來,沒有一個航天員按下那個按鈕。這個小讀者平時參加體育訓練,常常會感到辛苦,這個紅色按鈕的故事,讓他感受到,走向成功的路就是要靠堅持與毅力,磨練自己的意志品質,克服各種障礙。我們航天員之所以那么出色,是他們在年復一年的訓練中堅持下來的結果。這位小讀者在生活中也會常常以此鼓勵自己,無論是體育訓練,還是學習中遇到困難,以航天員為榜樣激勵自己。
這就是英雄故事對于孩子們的意義,不僅是讓他們看到可以學習的榜樣,也讓英雄精神成為他們內心的“能量補給站”,為他們的成長鼓勁加油。
鄭安格(兒童文學作家):童年勾連著太多美好的詞匯:純真、好奇、探索、幻想……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獨屬于自己的小小世界,那里藏著他們的快樂與憂傷、煩惱與困惑、期待與夢想。使用圖畫與文字兩種媒介形式講述故事的繪本,是通向兒童小小世界的入口。通過圖文并茂的故事,孩子們可以充分展開自己想象力的翅膀,去快樂地認識世界、理解世界。
兩年前,我參與了《“最美奮斗者”品德教育系列》繪本中部分故事的創作。在我參與創作的作品中,有兩部作品深深地觸動著我,它們也收到眾多小讀者們的積極反饋。
其一是以扶貧干部黃文秀為題材的作品《大山深處的“魔法師”——黃文秀》(海豚出版社,2021年5月)。從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黃文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回到老家廣西,前往大山深處的百坭村擔任扶貧干部。任職一年多后,她遭遇突發山洪不幸遇難。如何將這樣的故事以孩子們更喜歡的方式講出來,將教育意義和心靈的美善隱含其中,對創作者而言也是一種挑戰。
在這部作品中,我以一個虛構的人物角色——村里小姑娘的講述方式,把扶貧當作她眼中能夠改變村莊的“神奇魔法”,把扶貧干部理解為神奇的“魔法師”。通過孩子的視角表達“扶貧”這個主旋律現實題材,盡可能貼近兒童對于世界的認知,以平等的視角講述故事,這樣才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增加作品的靈動性和趣味性。
通過對扶貧干部“魔法師”的刻畫,可以更好地讓扶貧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以及黃文秀為了改變村莊命運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在孩子們的眼中變得神奇而有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能夠讓他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扶貧干部的真誠和努力。作品中,“魔法師”給村里的老房子換上了漂亮的新衣服,把道路兩旁變出了比天上的星星還亮的路燈,給鄉親們也帶來了比砂糖橘還甜蜜的笑容。然而,也像魔法世界的傳說一樣,“魔法師”消失在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夜,帶走了全村人的眼淚。故事的最后,當小姑娘長大,坐在砂糖橘樹下的時候,耳邊響起了夢中黃文秀的話——“把希望帶回家鄉”。
其二是《行走的“界碑”》(海豚出版社,2021年7月),講述的是“七一勛章”獲得者、老兵魏德友的故事。1964年,24歲的魏德友響應號召,從原北京軍區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30多名戰友遠赴萬里之外的茫茫戈壁,通過放牧的方式巡邊護邊。2002年,魏德友夫婦退休,他們繼續義務戍邊。
魏德友的故事時間跨度更長,且守邊題材對于年幼的孩子們而言并不容易理解。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了解邊境地區的歷史與環境,以及深入分析魏德友守邊歲月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與意象后,最終在這個故事里,我選用了一個特殊的敘述主體——173號界碑。界碑是邊境的標志,也是戰士們堅守邊境的象征。173號界碑在魏德友居住的小屋向西8公里的地方,它是魏德友守邊生涯的見證者。
作品以173號界碑的自述開篇,引出故事真正的主人公魏德友的出場。為了增加作品可讀性、趣味性,我還融入了孩子們喜愛的元素,如將出場時的魏德友形容成“趕著羊群的小老頭兒”,將他守邊生涯中兩個重要物品——望遠鏡與收音機,比作他的兩件法寶,“千里眼”與“順風耳”。講述故事之后的升華部分,我將魏德友與173號界碑兩個形象在“為界碑描紅”的畫面中融為一體:“當他在我身上給‘中國’兩個字描紅的時候,祖國的形象,一點點在我眼前清晰起來——一橫,是山川壯美;一豎,是江水縱橫?!边@位可敬可愛的戍邊員形象,也在孩子們心中高大清晰起來。
繪本的創作,不僅令我更加關注兒童的心理需求和成長特點,也為我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和技巧,如故事敘述、角色刻畫、沖突設置、場景表現等。對于兒童文學創作,我希望我的故事不僅能為孩子們帶來有趣的閱讀體驗,也傳遞給他們積極的力量與美好的夢想。正如敘利亞著名詩人阿多尼斯所言:“夢想也會長大,不過是朝著童年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