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增購韓國戰斗機
■常雨康 陳 梁
馬來西亞蘭卡威國際海事與航空展上的FA-50輕型戰斗機模型。
近日,在馬來西亞蘭卡威國際海事與航空展上,馬來西亞與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KAI)簽訂價值9.2億美元的合同,用于采購18架FA-50輕型戰斗機。這是自今年2月馬來西亞首次訂購18架FA-50后的又一批次采購。
FA-50是KAI基于T-50“金鷹”高級教練機研發的韓國首款國產輕型戰斗機,研制過程得到了美國的技術支持。該型機于2011年首飛,2013年起交付韓國空軍,并于2014年開始投入使用。其最大載重量4.5噸,最高飛行速度1.5馬赫。FA-50的特色是價格適中、性價比高。目前,KAI已向東南亞國家出售68架軍用飛機,包括KT-1和T-50教練機,以及FA-50。
作為合作計劃的一部分,馬來西亞最新一批采購的18架FA-50,前4架將在韓國生產組裝,其余14架將在馬來西亞完成最終組裝。這意味著馬來西亞將與韓國進行深度合作。韓國計劃提供部分技術支持,同時幫助馬來西亞建立維修與保養中心。該中心還將為其他使用KAI產品的亞洲國家提供服務。
KAI首席執行官姜九英表示,該公司計劃從2026年10月開始,向馬來西亞交付新批次合同中的首架FA-50,其余17架將在隨后的10個月內交付。兩個批次訂單完成后,馬來西亞空軍將裝備36架韓國制造的輕型戰斗機。
馬來西亞與韓國再簽軍售訂單,從一個側面映射出韓國國防工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今年3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的《2022年國際軍售趨勢》報告顯示,2018年至2022年,韓國武器出口總額占全球軍貿市場的2.4%,比上一個5年增長了74%。韓國武器的出口對象,已從早期的東南亞發展中國家,擴大到土耳其等區域大國,以及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等發達國家。此外,從2000年到2022年,韓國在全球武器出口國的排名,由第31位上升至第9位。2022年,韓國武器出口總額達到170億美元,有4家韓國公司入選全球軍工百強企業。
韓國武器裝備在國際軍貿市場的走俏,主要得益于3個方面的探索。
首先,韓國軍工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合作優勢,與美國、歐洲部分國家、以色列及俄羅斯的軍工企業展開合作,以獲得所需技術和設備。比如,韓國向阿聯酋出售的“天弓”-2中程防空導彈系統,得到俄羅斯的技術支持;韓國向阿根廷、印度尼西亞出口的T-50教練機,其技術源自美國F-16戰斗機。
其次,韓國武器裝備基本采用北約制式設計,再加上性價比高,受到東南亞、中東、北非、歐洲和南美洲等地區使用北約制式武器國家的青睞。
最后,韓國軍工企業采取靈活的出口策略,既可銷售成品,也可轉讓生產組裝技術,或根據用戶需求進行改進和升級。在新簽訂的FA-50銷售合同中,KAI就承諾為馬來西亞增加空中加油系統并提高彈藥掛載量。
不過,分析人士指出,韓國軍工企業未來仍面臨挑戰。韓國大部分國防技術基礎不夠牢固,其武器生產嚴重依賴外國技術,許多關鍵子系統必須從國外進口。而且,韓國軍火出口無法擺脫美國的控制,若美國禁止某個國家獲得安裝有美制零部件和設備的武器裝備,韓國就無法向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