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1800多公里,兩封家書“相遇”了
■于若恒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雷 彬
這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課——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課堂上,2小時的課緊緊圍繞著2封家書展開,包括了2個教學地點,由2位教員共同完成。
兩封家書的作者,一位叫王建川,另一位叫徐木生。在信中,他們一個寫下:“戰士的決心早已融進槍膛,為了祖國,我不惜血染戰旗……”一個向父母訴說:“哪怕是鮮血流干,我也甘心情愿……”
是家書,也是絕命書。多年前的一場戰斗,兩位年輕人在不同時間地點寫下這些激揚的文字,毅然走上戰場。戰爭結束后,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革命烈士。
后來,這兩封家書分別被家屬贈予部隊。其中一封,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另一封留在老部隊,跟隨一代代戰友輾轉移防。
歲月不居,初心未變。這一次,在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兩封家書同時展現在官兵面前——
支隊史料文物室,上等兵周恩瑜念出徐木生烈士給遠方父母的留言,傾訴著一腔熱血;軍事博物館一隅,講解員趙楠誦讀王建川烈士的信箋,訴說著無悔信仰。
從部隊營區到首都北京,兩封烈士家書跨越1800多公里,在一塊屏幕上“相遇”。這堂教育課,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給支隊官兵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
這場“隔空聯動”背后,是該支隊對傳統教育資源的深刻挖掘和精心設計。一段時間以來,該支隊聯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共同建立常態化聯教共育機制,在黨史軍史學習、人才交流培訓、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開合作。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擁有豐富的史料和文物資源,是部隊官兵學習黨史和軍史的一座寶庫。該支隊歷史悠久、戰功卓著,也是軍事博物館了解一線官兵所需、汲取勝戰之力的重要平臺。
“這一機制,蘊含著我們和軍事博物館雙方攜手并進的愿景,也承載了我們緊跟時代需求、著力鑄魂育人的共同追求?!痹撝ш犝鯘f。
曾經,一位教員、一份教案,就能組成一堂教育課;如今,官兵的“第二課堂”“移動教室”和“客座講師”越來越多。這一次跨越千里的教育聯動,給雙方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與驚喜,也讓部隊思想政治教育煥發新的活力。
一支部隊與一座博物館的“隔空聯動”
■蔣建光 石耀鑫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雷 彬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官兵在軍史長廊前開展軍史學習教育。蔡子夢、葉根根攝
這是一次尋根,也是一次探路
一年前,于若恒受領了一項特別任務。
作為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宣傳科干事,于若恒準備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加一場針對全軍軍史場館講解的業務培訓。
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出發前,支隊政委王濤專門給于若恒布置了一項任務:在軍事博物館里,尋找屬于支隊的歷史記憶。
這項特別任務的開端,還要從一座小島說起。
2年前,該支隊某大隊政治指導員蔡子夢因公出差,來到位于廣東湛江的硇洲島。對于支隊官兵來說,這座面積僅56平方公里的小島,也是他們心中的圣地——
1950年春天,解放海南島的出征號角從這里吹響。該支隊前身部隊官兵戰風斗浪,突破重重封鎖,成功渡海登島。后來,他們被授予“渡海先鋒營”的榮譽稱號。
渡海先鋒的故事,蔡子夢早已聽過無數遍。來到硇洲島,他驚喜地發現,這里建起了一座渡海先鋒營紀念館。
紀念館內,文物整齊排列,游客絡繹不絕。作為“渡海先鋒營”的傳人,蔡子夢在這里聽到了許多從前未聽過的歷史細節,了解到許多從前不知道的戰斗故事,深受觸動?;氐讲筷牶?,他向上級建議:能否組織官兵到這座紀念館參觀,進一步學習支隊歷史?
這件事,支隊政委王濤也琢磨已久。4年前,他來到支隊時,部隊剛剛經過移防,調整為新型作戰力量。上任前,王濤就了解到支隊過去的戰功赫赫。面對新的駐地營區、編制體制和使命任務,他希望支隊官兵能從歷史中傳承信仰、汲取力量。
然而由于年代久遠、部隊多次移防,許多歷史資料和老物件隨著時間流逝散佚各處,支隊現今留存的內容也有許多缺漏。因此,追尋支隊的歷史足跡,成了支隊黨委的長期任務。他們最先想到的方案,就是探訪各類紀念場館。
一開始,王濤希望全體官兵都能走出去,到各種場館現場感受歷史。但支隊地理位置偏遠,連去市區參觀都很不方便。囿于客觀條件,他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
為了探尋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王濤曾組織官兵觀看網絡直播、嘗試“VR探館”。但這些形式鏡頭相對固定、內容比較簡單,實際效果并不好。幾次嘗試無果,王濤犯了愁。
此時,千里之外,也有一群人將目光聚焦于軍史學習教育的資源共享——
2022年,為慶祝建軍95周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決定開展全軍軍史場館講解業務培訓,為部隊培養一批軍史講解人才。通知發下來,如同雪中送炭一般,支隊的難題迎刃而解。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這個軍史紀念場館中的“高端殿堂”,第一次出現在支隊官兵考量中。以往,他們的目光局限在駐地周邊省市,但這些地方的歷史場館大都“小而?!?,部隊相關內容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能去軍事博物館,他們不僅有機會找到更多關于支隊的歷史資料,還能與博物館共享教育資源,讓支隊的教育內容和模式得到全新拓展。
“這是一次尋根,也是一次探路?!睅е鴳鹩褌兊钠诖?,于若恒飛越1800多公里,終于抵達首都北京。
走進軍事博物館那一刻,于若恒被浩如煙海的文物與資料吸引住了目光。那天,她在軍事博物館里從頭到尾走了一遍。穿行在這條深邃的歷史長廊,她對自己的任務充滿期待。
該支隊“紅肩章”理論宣講隊隊員為官兵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蔡子夢、葉根根攝
相同的初衷,成就了這場雙向奔赴
在培訓隊同學眼中,于若恒很神秘,閑暇時間常?!耙姴恢恕?。完成課業之余,她總會獨自前往不同展區,一件件文物挨個查看,仔細閱讀相關的資料介紹,一次次向專家、教員和工作人員請教。在軍事博物館宣教室主任于瀟的印象里,“這個學員非常勤奮”。
于瀟后來才知道,于若恒所做的這些,不僅是為了學習歷史。那段時間,于若恒在軍事博物館找到一大批與支隊相關的歷史文物,向支隊匯總報告。經過討論,支隊希望能通過“軍博云課堂”的形式,組織官兵線上游覽、系統學習軍史,也重點看看這些意義特殊的藏品,補全缺失的歷史記憶。
不過,支隊黨委心里沒底:“軍事博物館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游客眾多,工作人員任務繁重,能不能分出精力支持我們?”
當于若恒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表明意向時,于瀟當即表態:“對部隊官兵有益的事,我們全力支持!”
2023年春天,一堂大課在支隊禮堂與全體官兵見面——
燈光熄滅,大屏幕豁然亮起。一根紅色綢帶穿越厚厚的云層,不斷加速騰飛,直抵祖國心臟。最后,畫面定格成一行大字:“帶你一起云游軍博!”鏡頭聚焦,軍事博物館講解員趙楠的身影出現在屏幕中:“大家好,現在我所處的位置是復興路9號,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p>
這是一次“一鏡到底”的授課。通過實物展示、全息技術搭配實時解說,趙楠沿著設計好的路線一路講解。從中共一大、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官兵跟隨趙楠的腳步,一同走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輝煌的歷史征程。
凝視近在眼前的全息景觀,排長葉炯春感到一邁出腳就能踏進炮火連天的前線,見到先輩浴血奮戰的背影。
“這100面受閱戰旗,浸染著我軍將士的熱血?!表樦w楠手指的方向,百面鮮紅戰旗懸掛于天花板,映紅了屏幕前官兵的臉龐。葉炯春和戰友紛紛挺直身板,探頭張望。支隊官兵像2019年守在電視機前那樣,搜尋著心中的同一面戰旗。
“找到了!”葉炯春在心中默念。
第一列第5面旗上,赫然是“渡海先鋒”幾個金黃的大字。此時,葉炯春和戰友一同凝望那面戰旗,腦海中涌現著“渡海先鋒”一往無前、戰風斗浪的身影。
201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渡海先鋒”戰旗在百面戰旗的陣列中,光榮接受了習主席和全國人民檢閱。云課堂上的一幕,好似時光倒流。時隔3年多,支隊官兵終于再次見到這面受閱戰旗。
這堂課,讓官兵們真正探尋到支隊的紅色印記——
從解放海南島紀念章到“渡海先鋒”戰旗,從汽車改裝的木船發動機到領袖與支隊官兵親切交流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見證著支隊在歷史長旅中跋山涉水的腳印。
這次沉浸式探尋歷史的旅程,讓支隊官兵既興奮又激動。在他們看不到的地方,軍事博物館宣教、安保等多個部門加班加點、通力配合,保障了這場線上游覽順利進行。
于若恒沒想到,部隊的一次請求,軍事博物館竟然如此重視。她專門代表戰友向軍事博物館表達了感謝?!胺詹筷爲鸲妨ㄔO,本來就是我們的義務?!庇跒t笑著回答。
更令人驚喜的是,線上游覽的“軍博云課堂”結束第2周,軍事博物館就啟動了“送展到基層”活動。由宣教室副主任陳忠媛帶領的巡展小分隊,為支隊官兵送來最新的“領航強軍向復興——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講述人民軍隊最近10年的奮斗足跡。
“因為我們有相同的初衷,才能成就這場雙向奔赴?!标愔益抡f。
講解員張楠和白英茜是第一次到基層。出發前,她們認真梳理了支隊歷史,抵達后沒顧上歇腳,就馬不停蹄地開始熟悉場地和展線?!拔覀兊闹v解要對得起一線官兵?!标愔益轮粚λ齻兲崃艘粭l要求。
那幾天,營區山風大作,支隊官兵拉了兩車石頭才將展架固定好。張楠、白英茜穿著軍禮服,一遍遍走過百米展線,頂著冷風講解。官兵們認真聆聽著,有人悄悄拿來暖寶寶和熱水壺,放在展架旁邊。
與一線官兵接觸的過程中,講解員們真切地意識到:創造歷史的主體,就是這群平凡而樸實的官兵——新時代10年,正是他們的奮斗,為這支部隊的輝煌歷史書寫了續篇。
官兵的青春故事,就是正在發生的歷史
幾年前,葉炯春還在北京讀軍校。那時他不曾想到,在軍事博物館見到的“渡海先鋒營”的文物和故事,會在未來與他結下不解之緣。
第一次“云課堂”結束,作為排長的葉炯春仔細梳理當年探訪軍事博物館的感悟,與戰友們進一步交流?!斑@就像是命中注定的巧合,讓我堅定了在支隊建功立業的決心?!比~炯春說。
另一個角落,“云課堂”結束后,下士范超第一時間跟家人分享了一個令他感動又雀躍的消息:“爸,我和當年去汶川救災的英雄成為戰友了!”
“云課堂”的“彩蛋”環節,作為第一批冒死挺進汶川的勇士之一,某大隊副大隊長劉波現場分享了在汶川抗震救災的經歷:“軍博展出的這部海視衛星電話,就是我的老部隊挺進汶川后報告災情時用的。15年來,每當想起災區人民感激的淚水,我的心都會揪起來。我們是人民的依靠——時時刻刻,我們都要把這句話刻在心里?!?/p>
劉波的講述,讓范超陷入回憶?!?·12”地震發生那年,范超所在小學發起捐款活動。教室的電視屏幕播放著災情最新動向,一年級的范超小心翼翼將“寫給災區小朋友的信”疊好,抱著小豬存錢罐走上講臺,把攢下的零花錢全捐了出去。
電視上,滿身泥濘的人民子弟兵,冒著生命危險挺進殘垣山谷,給年幼的范超帶來極大震撼?!霸瓉?5年前,我就‘見’過您了?!比缃?,范超已成為劉波的戰友。望著那部海視衛星電話,作為通信兵的范超愈發體會到這個崗位的價值。
“每一段緣分背后,都蘊含著相同的初心。每一名官兵的青春故事,都是支隊正在發生的歷史?!蓖鯘牢康乜吹?,在與軍事博物館聯動后,支隊各類宣講教育、知識競賽和強軍故事會紛紛開展,更多精彩故事被挖掘出來。
歷史片段與身邊人、身邊事的有機融合,讓部隊思政教育開辟出新天地;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也讓軍博講解員對部隊歷史加深認識,豐富了講解內容。兩個單位著力建立更加常態化的聯教共育機制,在黨史軍史學習、人員交流培訓、思政教育實施等方面加強合作。
一方面,軍事博物館助力支隊對歷史資料進行整合,幫支隊培養出一大批“紅色講解員”。另一方面,該支隊也讓博物館講解員能夠深入一線鍛煉、了解基層所需,幫助他們探索全新的軍史講解教育模式。在雙方共同努力下,“軍博云課堂”的化學反應仍在持續。
前不久,支隊邀請93歲的渡海作戰老兵邢德?;氐讲筷?。在視頻里,邢德福再次見到那臺記憶深處的發動機——
73年前,邢德福和戰友把它從汽車上卸下來,改裝到木船上。他們懷著一腔熱血沖向大海,開創了大規模渡海登島作戰的成功戰例。
聽“紅色講解員”胥洪濤講述著支隊的發展足跡,邢德福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而后,在支隊官兵陪同下,邢老拄著拐杖來到駐訓場。
“各組注意,成前三角隊形前進!”隨著中隊長屈克祥一聲令下,上士王傳越和戰友駕駛沖鋒舟迅速變換隊形,在水面上穿梭前進。
江風飛揚,浪濤翻卷。江水之畔,老人拄著拐杖久久佇立,凝望著一往無前的“后浪”。
此岸,老舊軍裝的衣襟在江風中飄動;彼岸,年輕的士兵在江面上沖鋒。一道江水,跨越73載春秋。濤聲一如當年,蒼穹之下,已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