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火箭是這樣“煉”成的
新華社記者譚元斌
“快舟·銳科激光號”點火發射。(羅海峰 攝)
6月9日10時35分,命名為“快舟·銳科激光號”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以“一箭一星”方式,將我國首顆平板式新體制通信試驗衛星“龍江三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讓現場和遠在武漢的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技術人員一片歡呼。
“快舟·銳科激光號”是一枚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快舟火箭產業園總裝的火箭。從零散器件到發射升空,這枚火箭經歷了產品齊套、艙段裝配及總檢查測試、運輸體狀態裝配及總檢查測試、廠房內全箭總裝測試、發射場總裝測試五大階段。設計師、工人和質量人員在每一顆螺釘、每一根線纜、每一個代碼、每一處縫隙、每一環操作上的“嚴、慎、細、實”,“煉”成了這枚火箭。
快舟系列火箭是由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固體運載火箭,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截至目前,已執行25次發射任務,將3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今年,快舟系列火箭預計執行8至10次履約任務。面對較往年翻番的任務量,為保證各要素齊全、各環節通暢,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組織各專業設計人員和外協人員在總裝總調中心集結辦公,“濃縮”時間和空間,合并“第一現場”、打造“第一效率”,讓以往的“多方”“多輪”溝通實現“1秒轉場”,借助過程創新、流程創新挖掘釋放潛能。
不久前,完成廠房內全箭總裝測試的“快舟·銳科激光號”從火箭產業園啟程發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于6月初完成發射場總裝測試,6月9日上午點火升空。
軟件設計師黃威帶著徒弟耿家新對火箭進行飛控軟件升級。(唐詩 攝)
在快舟產業園總裝廠房內,一句“產品就像一朵花,枝繁葉茂靠大家”的紅色標語分外醒目?!斑@里的‘大家’,不僅指公司全體員工,還包括整個產業鏈體系的參與者?!爆F場負責人劉欣告訴記者。
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催生了快舟系列火箭。記者了解到,國有控股的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引入社會資本,并完成第一批核心骨干持股,為火箭型譜研制和公司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目前,公司已具備固體運載火箭總裝、測試、試驗以及液氧甲烷發動機總裝、冷態試驗的“一站式”能力,年產能達到30發至40發。
(新華社武漢6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