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東風航天城年輕一代航天人——
“舟”游星河夢為帆
■楊子凡 張 艷 解放軍報記者 康子湛 王凌碩
5月30日9時31分,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新華社記者 李 剛攝
2023年6月4日6時33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在東風著陸場安全著陸。勝利的喜悅,又一次回蕩在東風航天城。
幾天前,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在太空勝利“會師”。完成工作交接后,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順利“回家”。
“舟”游星河夢為帆。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回頭凝視,一代代航天人的艱辛探索,如同一架架“天梯”,托舉飛天夢想;向前展望,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加速發展,探索宇宙的步伐越邁越堅定。
任務現場,記者發現,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徽章中,藏著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鯤”。這只紅色的上古神獸身披祥云向上游動,與藍色的中國空間站同框,動感十足。
在東風航天城,記者結識了這樣一群年輕的航天人——他們腳踏實地、堅守崗位,奮斗在載人航天任務一線;他們心懷星河、充滿自信,不斷為東風航天城注入新的活力。
青春,就是不斷去挑戰未知
皓月當空,星河燦爛。
5月30日凌晨1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乳白色的船箭組合體靜靜矗立在戈壁上,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蓄勢待發。
塔架旁,控制系統指揮羅琪正細致檢查箭上發射功能,確認軟件狀態……每一次載人航天任務發射前的夜晚,他都是在這樣忙碌而充實的準備工作中度過。
所有技術狀態檢查完畢后,33歲的羅琪停下來,抬頭仰望這座相伴了12個年頭的塔架。往日的一幕幕重現眼前——
最驚心動魄的一幕,莫過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那天,作為發控臺操作手,羅琪正按部就班跟著任務流程檢查相關狀態。誰也沒想到,自動點火程序因故無法繼續進行。
時間仿佛停止了。得到“火箭發射流程轉為手動程序”的指令后,大廳里所有人的目光落在了負責手動點火的羅琪身上。
口令一個一個下達,羅琪全神貫注地操作各項手動流程,應急預案一一浮現腦海。羅琪回憶:“當時,什么都來不及多想,更來不及緊張,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操作上?!?/p>
大廳里,只有指揮員的口令聲和羅琪操作按鈕發出的聲音。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隨著倒計時結束,羅琪果斷按下手動點火按鈕——
準時點火,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火箭順利起飛。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采用自動點火模式后首次手動點火。
火箭升空后,各系統傳來的一聲聲“正?!边M入羅琪耳中。隨即而來的,是大廳內雷鳴般的掌聲。此刻,他如釋重負,才發覺自己手心里都是汗。
在90后航天人羅琪看來,青春就是不斷挑戰未知。對80后航天人郭紅升來說,挑戰未知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18歲那年,郭紅升來到東風航天城,成為一名炊事員。狹小的操作間里,每天晨光與黑夜交替之時,他都會燃起伙房里第一縷火光。
彼時,郭紅升大概從未想過,這灶臺上的星星之火,日后會變成火箭熾熱的烈焰。
那年,由于工作需要,郭紅升被調整到地面電源崗位。從后勤保障到測發操作一線,從后廚到前臺,是一個巨大的跨越。面對新崗位、新專業,從學習“天書”般的規程到練習“蒙眼盲插”,從火箭操作手到箭上指揮,郭紅升每一步都全力以赴。
很快,郭紅升完成了從炊事員到火箭操作手的轉變。這些年,他參加了多個火箭型號發射任務,在航天事業的大舞臺上迅速成長。2021年,他又一次轉崗,擔任某發射分隊隊長。
這次神舟十六號發射任務中,郭紅升作為結構動力系統指揮,堅守一線?!盎鸺v飛時的火,是我見過最雄壯的光?!鄙裰凼栞d人飛船騰空而起的瞬間,郭紅升自豪地說。
有時候,自己的心好像系在了飛船上
火箭起飛瞬間,90后航天人田文遠的心跳仿佛“不受自己控制”。
田文遠是逃逸安控專家組中最年輕的成員。操作間內,屏幕上的數據和曲線不斷變化跳動,田文遠的心也隨之忽上忽下。
在載人飛行任務的發射流程中,逃逸安控是保障航天員安全飛行的重要一環。遇到緊急情況,必須首先保證航天員的安全,確保航天員能夠安全快速地脫離危險區域。
在火箭上升段的多種故障模式中,留給逃逸安控團隊的處置時間非常緊。他們需要在幾秒內完成確認參數、判定故障、故障決策、發出口令等一系列工作。
“我們判決的速度快一秒,航天員逃生的時間就多一秒。這個崗位的要求是:沒有最快,只有更快?!碧镂倪h告訴記者,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自己“永無用武之地”。
火箭穿越云層,漸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此時,測控系統工作的舞臺才剛剛拉開序幕。無論是火箭起飛還是飛船返回,測控系統的航天人一直堅守崗位,時刻追逐心中那個“它”。
“青山USB雷達跟蹤正?!?/p>
青山,對測控系統東風站USB組組長羅嘉宇來說,是極特別的兩個字。在這個特殊的測控點號,他見證了神舟飛船飛天的一條條完美曲線。
此次神舟十六號任務中,28歲的羅嘉宇帶著新研制的裝備守在測控點號。就在半年前,這套設備還處于改造升級階段。為了讓這套設備滿足參加神舟十六號發射任務和神舟十五號返回任務的條件,羅嘉宇春節期間一直堅守崗位。
那段時間,羅嘉宇加班到凌晨兩三點是常事。最終,他帶領團隊按時完成該設備的出廠、移交,為神舟飛船發射和返回的測控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時,羅嘉宇正帶著設備駐守在無垠的戈壁灘上。戈壁的漫天星河無比美麗,他的眼里卻只有飛船返回艙上那紅白相間的降落傘。
“有時候,自己的心好像系在了飛船上?!绷_嘉宇說。
以青春之名,勇擔時代之責
蔚藍天際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揮控制大廳內,終于傳來那個萬眾期待的聲音:“我宣布,神舟十六號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那一刻,正在評估中心值班的航天人滕云萬里激動地和同事們歡呼慶祝。
2014年,24歲的滕云萬里來到東風航天城,成為火箭快速評估分析團隊的一員。為了及時準確提供快速評估報告,讓所有人第一時間聽到任務“圓滿成功”的消息,滕云萬里和同事們不斷攻關。
火箭飛行評估,以往需要數天,如今僅需幾分鐘。每分每秒的跨越背后,都是航天人艱辛的探索。
2021年,神舟十二號發射前不久,在長征二號F火箭的檢查測試中,滕云萬里發現某重要參數出現了一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變化。
這個微小的數值變化,引起了滕云萬里的警覺。憑著對火箭原理和專業的深度理解,他向上級提出可能存在的故障,成功化解隱患,確保了火箭零故障發射。
以青春之名,勇擔時代之責。中國航天的“嚴慎細實”,從來不是說說而已。在年輕一代航天人身上,這種“嚴慎細實”已經化為他們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在工作生活中處處“明察秋毫”,也成為氣象工作人員王剛的一個特點。每到神舟飛船發射前的關鍵時刻,他走在路上總會習慣性抬頭看“天”。
跟“天”打交道,有時是件孤獨寂寞又平淡無味的事?!八粫f話,你卻要與它細致耐心地溝通?!弊鳛闅庀笫叶唐陬A報負責人,王剛曾多次參與載人航天任務。每一次神舟飛天,他都像第一次執行載人航天任務時那樣認真。
在王剛眼里,“天”仿佛是有“眼睛”的:它緊盯著發射場的一草一木,仿佛把所有航天人的努力和付出看在眼里,也總會在關鍵時刻給予誠摯的回報。
看似“老天有眼”,背后卻是人與科學的力量護佑著這片神奇的土地。
氣象條件是制約航天發射的重要因素。隨著神舟十五號返回任務進入倒計時,氣象保障工作也進入關鍵時期。
每次任務前的一個月,氣象室都要進行多次針對性考核。安靜的預報大廳,預報員們的筆尖在天氣圖上發出“唰唰”的勾畫聲。隨著弧度完美的曲線精準地穿梭在細密的數據間,他們化身畫家,把天氣演變過程一張張描繪出來。
“數值預報發展到今天,手工畫圖的預報員已經不多了。不過,我們依然保持每天手工畫圖的習慣?!蓖鮿傉f,要從不利的天氣形勢中選取一個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窗口”,在氣象預報技術上有很高的難度。這考驗著預報員的專業能力,更考驗著預報員對任務窗口的把控能力。
2022年,執行神舟十四號任務時,臨近火箭轉運前12小時,王剛像往常一樣,天還沒亮就來到辦公室查看最新的氣象資料。突然,他發現當日最新的預測風向變成了西南風。
“職業的敏感性告訴我,這不僅僅是風向突變?!蓖鮿傋ゾo時間查閱大量歷史樣本后發現,凡是有西南風時,場區風力比預估的都要偏大。
王剛的果決和敏銳,為上級提供了重要參考。最終上級重新擬定轉運窗口,任務圓滿完成。
太陽升起,金光灑滿東風航天城,王剛望著天朗氣清的戈壁晴空,懸著的心也終于放了下來。
“天氣,就像一個高深莫測的老朋友,我們對它要一直保持敬畏心,不斷保持對預報技術的科學探索,才能最大程度規避天氣對發射任務的不利影響?!蓖鮿傉f。
時刻保持著敬畏心和探索心,中國航天人不斷創造著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