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微醺,高陽如炙之際,行走在井岡山,朱德元帥為紀念井岡山會師的一首賦詩縈繞在腦海:“紅軍會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領導有方經百煉,人民專政靠兵權”。
穿越時空,革命雄師會井岡的歷史畫面向我們走來。1928年4月,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陳毅領導的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與湘南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龍市鎮(原寧岡礱市)勝利會師。
矗立在龍市紅四軍建軍廣場中央的一座高大偉岸雕像,藝術性地再現了這一段歷史。抬頭望去,雕像中的毛澤東和朱德,兩道目光熾烈如炬,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是中國現代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當兩位巨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中國革命從此開始了新紀元。
“朱毛會師”,是革命者在強敵環伺中堅定信念、沖破黑暗的偉大壯舉;是在革命受挫之際實事求是、開辟新局的光輝實踐。
帶著景仰、帶著追思,沿著當年“朱毛會師”走過的路,觸摸著一處處革命遺跡,看著一件件歷史文物,90多年前波瀾壯闊的歷史,漸漸清晰。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從正反兩方面積累了深刻的教訓與經驗,開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在白色恐怖最嚴重的時刻,英勇的中國共產黨人從血的教訓中爬起來,拿起武器,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殊死的斗爭。
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等人領導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舉行秋收起義。在秋收起義遭受嚴重挫折后,毛澤東審時度勢,帶領部隊沿羅霄山脈南下,到達井岡山的茨坪,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實踐因此生機勃發。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國民黨反動派千方百計要把革命的“火種”撲滅。此時,迅速把分散各地的武裝力量集中起來,形成“拳頭”,成為共產黨人的迫切任務。
何長工在回憶錄中寫道,上井岡山后,毛委員得知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從粵北轉戰至湘南,便派我和毛澤潭各帶一個營,去尋找朱德和陳毅,請朱、陳上井岡山會師。這時朱德和陳毅與毛澤東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倆正指揮部隊向井岡山方向邊打邊尋找毛澤東。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陳列的資料記載,1928年4月初,朱德與陳毅在資興以東彭公廟見到了何長工和毛澤潭。一見面,何長工對朱德和陳毅說:“毛委員認為,中國是農業國,中國革命必須先在農村進行。井岡山山高林密,深溝險谷,是最理想的藏兵之地,也是打游擊、發展部隊的好地方?!敝斓抡f:“我倆正有此意,你們現在就帶路,向井岡山進發?!?/p>
井岡山會師紀念館“隔壁”,是背依五虎嶺,面臨龍江河的“龍江書院”。九十多年歷經滄桑,如今的龍江書院依舊書香古樸,同井岡山會師紀念館一道,向后人“講述”著“朱毛會師”的故事。
4月25日,在毛澤東親自率領工農革命軍的接應和掩護下,朱德、陳毅率部到達寧岡礱市。毛澤東聞訊后來到龍江書院,與朱德研究兩軍會合后的整編事宜,他提議:“趁‘五四’紀念日,部隊和附近群眾開個會師大會,兩方面的負責同志和大家見見面?!?/p>
歷史行進的腳步中,一個標志性的節點,一幕難忘的場景,昭示著這一歷史性雄闊壯麗的未來圖景。
5月4日,陽光燦爛,礱市一派節日的喜慶景象。龍江岸邊的沙洲中央用門板和木頭搭起來一座高大的主席臺,主席臺兩旁插滿了寫著“慶祝兩支革命隊伍勝利會師”、“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標語板。
當天上午十點鐘,擔任大會司儀的何長工高聲宣布:“大會開始!放鞭炮!”霎時,從樹頂直垂地面的鞭炮立刻響起來,經久不絕;排在主席臺前的司號員一齊吹響軍號,號音整齊嘹亮,威武雄壯,遠近的山峰都傳來回音。
會師大會上,大會執行主席陳毅宣布: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六月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成立,軍長朱德,黨代表和軍委書記毛澤東,參謀長王爾琢。毛澤東兼第10師師長,朱德兼第11師師長,陳毅為第12師師長。兩軍會師后,全軍增加到1萬多人。
漫步在紅四軍建軍廣場,當年朱德在會師大會上洪亮的聲音似乎回響在耳際:“這次勝利會師,我們的力量大了,又有了井岡山作為根據地,我們就可以不斷地打擊敵人,不斷地發展革命……”
遙望紅四軍建軍廣場毛澤東的雕像,毛澤東濃厚的湖南口音好像回蕩在耳邊。會上,毛澤東在指出這次會師的歷史意義和分析了工農革命軍的光明前途后,既幽默又含義深刻地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打弱敵的戰略戰術:“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敵人也有弱有強?!坠蚨垢?,專挑軟的欺?!覀冏プ橙说娜觞c,狠狠地打一頓,打勝了,立即分散,躲到敵人背后去玩‘捉迷藏’的游戲。這樣,我們就能掌握主動權,把敵人放在我們手里玩?!?/p>
行走在井岡山,我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使黨和紅軍、人民群眾在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錘煉出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新局面呢?走著走著你就會有了答案,這就是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探索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勝利實踐之路。
凡樹有根,方能生發;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井岡山革命道路的每一步開拓,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探索。
面對“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觀論調,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井岡山武裝割據的實際,寫下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批判了右傾悲觀思潮,保證了井岡山斗爭的不斷發展。
革命雄師會井岡后,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理論家、軍事家的戰略清醒,提出了紅軍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建立工農兵政權的三大任務,植根于中華沃土上的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結出累累碩果。
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毛澤東提出的三項紀律、六項注意(以后又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僅更加密切了紅軍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同時鞏固了紅軍本身,成為我軍戰勝一切強敵的重要法寶之一。
風雷動,旌旗奮。一道道保存完好的環形戰壕,依然留存在遂川縣五斗江鄉的山頭上,見證戰斗勝利的參天古木還在。1928年5月,紅四軍采取聲東擊西、避敵正面、攻擊側面的戰術,先在黃坳擊敗贛敵楊如軒第27師81團一個營,爾后全軍在五斗江與敵軍主力展開了激烈戰斗,取得殲滅敵軍一個團和擊潰一個團的勝利。
龍源口大捷、永新困敵、黃洋界保衛戰……紅四軍運用毛澤東、朱德提出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進”游擊戰16字訣,先后打破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三次“進剿”、兩次“會剿”,井岡山根據地迎來了全盛時期。
燎原之火,漸漸燃遍全中國。粟裕大將晚年曾感言:“井岡山會師,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它不僅對當時堅持井岡山山區的斗爭,而且對以后建立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堅決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p>
行走井岡,觸摸歷史,我們不由得感嘆,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今天我們隆重紀念“朱毛會師”95周年,目的就是要牢記道路決定命運、道路引領未來這個永恒不變的真理,奮力走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宋海峰:《江西日報》社高級記者;王倩:南昌職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助理)